近期超形上学研究中提出的叙事架构模型综述
评分: +7+x

近期超形上学研究中提出的叙事架构模型综述

Picsell Dois1

(SCP基金会小马国分部,Site-EQ-25)

本文在SCP基金会小马国分部当前的超形上学研究背景下,结合新近发表的数篇相关文献,对近期新提出的叙事架构模型——叙事立体层次整合模型,做出综述。本文分上层叙事层、抽象叙事层和本层叙事层三部分进行论述。对上层叙事层部分的论述包含叙述因以及文字制导的元虚构部分、超形上学指针部分与叙事模板部分。对抽象叙事层部分的论述包括叙事自稳定机制与叙事自填充机制。对本层叙事层部分的论述包含叙事域组合模型及叙事框架部分。

关键词超形上学 叙事 演绎


引言

随着基金会演绎部对超形上学相关研究的推进,对叙事架构模型的研究、构建、改订的过程始终处在循环上升进行的过程之中。从最初的扁平叙事层级叠加整合模型,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提出并得到并得到广泛支持的叙事域整合包络模型,叙事域模型的结构日趋严谨和完善。

目前,一种新的叙事域模型——叙事立体层次整合模型被提出。该模型是对扁平叙事层级叠加整合模型与叙事域整合包络模型的结合,并对这两个模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阐述和说明。该模型同时提出了“叙事自稳定”和“叙事自填充”机制的相关理论,并将其归入一并提出的“抽象叙事层”模型中。本模型在提出后目前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和接受。

但是,由于探讨叙事相关文献多从该模型的某一微观层面做出论述,使得对该模型的整合与理解工作稍显困难。笔者基于对近期发表数篇探讨该模型的文献的研读,力图就该叙事架构模型形成一个相对完整且简明易懂的概括。

1 叙事立体层次整合模型结构总述

叙事立体层次整合模型将无限高、无限广的叙事架构解析为无数个“上层叙事层-抽象叙事层-本层叙事层”子片段的迭代与组合2。其中,讨论上层叙事的上层叙事时,上层叙事即作为模型中的本层叙事;讨论本层叙事的下层叙事时,下层叙事即作为模型中的本层叙事。若涉及更多层次的叙事层递归,则以此类推。

在该模型中,上层叙事内寄宿了概念性或实体性的叙述因以及叙述因的集合,上层叙事实体围绕叙述因及其集合形成由元虚构部分、超形上学指针部分与模板部分形成的文字制导。该文字制导成为原始的、未经修饰的压印流。

原始压印流自上层叙事流出后,即进入抽象叙事层。首先由叙事自稳定机制进行分流,以将非稳定压印流分流到“抽象叙事域”内,以稳定处于下层叙事的目标叙事域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叙事混乱3

随后,未被分流的压印流经叙事自填充机制填充补全4。这一补全过程以压印流内包含的模板部分为主要构造依赖项,同时会以目标叙事域的叙事总基调或叙事框架作为辅助构造依赖项。该补全机制填充原始压印流中的叙事空白,并协调处理不同来源的压印流之间的潜在矛盾。在无压印流的情况下,该机制同样会以目标叙事域的叙事框架与叙事总基调为模板,形成自发性压印流,以免叙事域发生停滞或产生空白5

最后,压印流流入下层叙事内的目标叙事域中,并在与该叙事域的叙事总基调结合后附着到目标叙事域的叙事框架上,汇入相应叙事对象的叙事流并开始对目标叙事域进行事实上的制导6

除目前尚未探明的抽象叙事层外,各叙事层均由有限个或无限个子叙事层构成,并寄宿了拥有不同广度和高度的叙事域。叙事域内部通常相对稳定,而叙事域之间通常彼此隔离。但是可由上层叙事或抽象叙事层制导发生叙事域合并与叙事域分裂。

各叙事层之间被抽象叙事层严格分割,位于下层叙事的实体无法进入上层叙事。但是同一叙事层的不同子叙事层之间可能不存在绝对阻隔,这使得某些具备跨叙事能力的实体可在同一叙事层内的不同子叙事层级间迁移7

2 上层叙事部分

本文的上层叙事部分主要论述叙述因及其集合,以及上层叙事实体围绕叙述因及其集合形成的文字制导。

2.1 叙述因及其集合

叙述因是文字制导形成所依赖的基本单位,一个叙述因可以是概念性的,也可以是实体性的。对于单一文字制导而言,叙述因是独立且不可再分的。但是,对于不同的文字制导,其叙述因可能为不同叙述因的组合或某一叙述因的分割。

在文字制导形成前,上层叙事实体对叙述因产生感知,由此产生认知和理解。并基于这种认知和理解对叙述因进行解释。在进行解释后,上层叙事实体将开始创作,文字制导由此形成8

2.2 文字制导

文字制导作为一个超形上学结构体概念模型,分为元虚构部分、超形上学指针部分与模板部分。其中,除模板部分可能依赖超形上学指针指向的叙事域的叙事框架和叙事总基调被构建外,元虚构部分与超形上学指针部分均有上层叙事实体围绕叙述因形成和构建。

在该文字制导模型中,模板部分对文字制导的形成起到指导和限制的作用,该部分为文字制导模型的头部区块。模板部分可视为一系列约束条件的合集并包含少数上层叙事实体附加的限制性参数。其可能由上层叙事实体在构建文字制导时自发地形成并填充。其也可能在文字制导形成时被上层叙事实体从一个指向目标叙事域的超形上学指针中取出,这一取出过程分为两部分:取出目标叙事域的叙事框架与叙事总基调、转化为叙事模板或叙事模板组。该超形上学指针变量可能会在这一“取出-转化”过程结束后被抛弃。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上层叙事实体的目标叙事域是尚不存在的叙事域,则该上层叙事实体必须提供模板部分。模板部分同时也是叙事自填充机制填充压印流的主要依据。

超形上学指针部分由单一超形上学指针或超形上学指针组构成,指向单个或多个叙事域及位于这些叙事域中的单个或多个概念性或实体性对象。该部分引导压印流的流向,并给叙事自稳定、叙事自填充机制指明了分发对象。

元虚构部分是文字制导的主要部分,该部分围绕模板部分形成并作用于超形上学指针指定的对象。元虚构部分事实上可概括为一系列操作流程的合集。这些操作流程包含对叙事域的维持、分裂、合并、销毁等操作,以及对非叙事域对象的调整、扭曲、导引、恢复、回溯等操作。这些操作通常是原子性(点性)或线性的,且会形成大量的叙事空白,这些叙事空白将由叙事自填充机制加以填充9

文字制导形成后,即成为原始的、未经修饰的压印流。并流出上层叙事。

在此做出一补充说明:早期文献中存在“叙事流”的概念并存在将该概念与“压印流”并提的情况,目前的研究已将叙事流与压印流两个概念分离。压印流表征上层叙事对本层叙事的作用,而叙事流则是压印流除对叙事域整体作用之外的主要作用与汇入对象10

3 抽象叙事层部分

本节主要论述抽象叙事层部分。包含叙事自稳定机制、叙事自填充部分,以及可能位于抽象叙事层中的抽象叙事域部分。

抽象叙事层是位于两个具象的叙事层之间的叙事层,其并不是叙事,而是实现叙事层之间的作用(包括叙事层自身对自身的作用)所需要的接口和/或方法所在的层11

3.1 叙事自稳定机制

叙事自稳定机制可能是叙事自身的自保机制,位于抽象叙事层中。压印流流出上层叙事后即进入该机制。

叙事自稳定机制的主要功能是将上层叙事实体对下层叙事产生的压印流重定向到一个或多个抽象叙事域中,并且仅在收到明确给出的写入信号时才将压印流重定向到下级机构进行叙事填充与叙事压印。这一写入信号通常被包含在压印流的叙事模板部分中,并被作为一个明确提供的参数提供给叙事自稳定机制。

叙事自稳定机制的存在确保了目标叙事域的稳定性,避免了叙事推演、无意义构思、娱乐性构思、平层推演性构思等现象产生的非稳定压印流对目标叙事域发生过度影响12

3.2 叙事自填充机制

对于被定向到叙事自填充机制的稳定叙事流,叙事自填充机制以该压印流的模板部分为主要依据,结合超形上学指针指向的目标叙事域的叙事框架与叙事总基调,对元虚构部分进行填充。尽管目前叙事自填充的叙事模板依据和叙事总基调依据已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实验证实,但是有关该填充机制是否存在规律性的研究仍在进行中。

叙事自填充机制同样会将压印流与目标叙事域进行附着性检查,即叙事相容性检查,以确定该压印流对目标叙事域叙事框架的附着是否可以正常完成且不产生较大冲突。对于会导致较大冲突的压印流,叙事自填充机制的通常操作是将目标叙事域进行一次叙事域分裂并建立一个副本,同时以压印流的叙事模板为依据修改该副本的叙事框架和/或叙事总基调。该检查同样适用于压印流中具体的叙事对象及该叙事对象的叙事流。

叙事自填充机制同样是一个处理来自不同上层叙事实体或来自不同时段的压印流时的容错容灾机制。对于某些可通过历史/现实扭曲处理的矛盾点,若上层叙事实体未作处理,则该机制将通过在一定程度上扭曲历史和/或现实实现叙事稳定。同时,叙事自填充还是代理上层叙事实体完成叙事域分割/合并、叙事总基调变更等操作的工具。

叙事自填充机制可能还提供了维护本层叙事的下层叙事的基本架构13

3.3 抽象叙事域

有关抽象叙事域在叙事立体层次整合模型中的具体分布位置目前仍有争议。一部分学者主张该类叙事域位于抽象叙事层内,亦有一部分学者主张该类叙事域位于本层叙事内14。此处取前一种主张。

抽象叙事域被认为是位于抽象叙事层中的、为抽象叙事层提供的为各类接口和/或方法提供所需的资料,或者存放这些接口和/或方法所产生的临时数据的叙事域。

目前的观点认为,用于叙事自稳定机制的叙事域是一个针对特定需求构建的、动态的、不完整且可丢弃的临时叙事域,该叙事域从相当于该压印流之目标叙事域的精减化副本,只是动态地提供支撑该压印流所需的基本叙事框架。其叙事总基调、旧有叙事流等部分则可能直接继承自母叙事域,但是删除了与需求无关的部分。

用于叙事自填充机制的抽象叙事域可能包含向该机制提供相关资料的抽象叙事域,同时可能包含用于测试叙事相容性或于该测试中产生的临时叙事域15

由于对抽象叙事层的勘测目前遇到的阻力较大,因此这类抽象叙事域的研究仍处于理论研究的早期阶段。

4 本层叙事部分

本层叙事部分主要论述叙事域组合模型及叙事框架部分。

4.1 叙事域组合模型

叙事域组合模型阐述了一叙事层内的子叙事层架构,并对位于同一叙事层内各叙事域的关系做出论述。

叙事域组合模型提出,同一叙事层被划分为有限个或无限个子叙事层,这些子叙事层分布在同一叙事层内部的不同叙事高度上。而叙事域作为叙事层中,在广度上,一个叙事域具有有限或无限的广度;在高度上,一个叙事域占有一个、数个或无数个叙事高度。不同的叙事域之间通常是隔离的,但是叙事域可在上层叙事实体的压印流和/或叙事自填充机制的引导下发生分裂或合并,亦有部分具备跨叙事能力的实体可在不同叙事域间穿梭。

一个叙事域内可以存在子叙事域,子叙事域是该叙事域内一条或若干条叙事流的集合。若干个子叙事域可以组成更大的子叙事域,而一个存在多条叙事流的子叙事域也可以分为更小的子叙事域。

尽管不同的叙事层之间被抽象叙事层严格隔离,但是子叙事层之间通常而言被认为不是永久隔离且可以发生穿梭和迁移的。

叙事高度反映了一个实体或叙事域在叙事层内的相对高度,对于一个叙事层,其叙事高度的可取范围(即可取的叙事高度点位)可以用一个离散或连续的数值区间IIR)描述,对于一个特定叙事高度h(h ∈ I),h的值越大,对应的叙事高度越高16。对于一个占有多个子叙事层的部分,即拥有多个叙事高度点位的叙事域,位于该叙事域中的具备跨叙事能力的实体可以根据其自身意愿等情况迁移到较高或较低的叙事高度,这一迁移过程可能是自愿的,也可能是非自愿的17。通常而言,位于较高叙事高度的实体对位于较低叙事高度上的实体可对位于较低叙事高度上的实体进行程度不同的本叙事层内的叙事扭曲,这一叙事扭曲可进行的程度与实体自身的性质与叙事高度的差异有关18。事实上,有学者提出,有关高/低休谟实体的讨论和测量事实上就是对该实体在其所处叙事高度的讨论和测量19。而有学者同时提出,奇术使用者可能同样具备迁移到不同的叙事高度的能力,但是由于其发生叙事高度变更所需的动力来源的组织更为严格,因此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并承受回火影响20

4.2 叙事框架、叙事总基调与叙事流

叙事框架、叙事总基调与叙事流构成一个叙事域21。其中,叙事框架提供了该叙事域的现实/历史框架并承载位于该叙事域中的叙事流;叙事总基调确定了一个叙事域的基本叙事特点。叙事框架、叙事总基调由压印流中的模板部分和元虚构部分整合变化而来。并可以通过叙事字稳定机制与叙事自填充机制,通过分流、调整、扭曲等方式,反作用于压印流的元虚构部分与模板部分。

叙事流是叙事域内部各叙事对象在不同的时间状态下的状态的集合,其形成、发展与消亡受压印流的制导,并受到叙事框架与叙事总基调的限制。压印流最终抵达目标叙事域时,即与叙事对象的叙事流发生融合与汇流,并对叙事对象产生事实上的制导和影响。

叙事流是可组合、可再分的。但是仅就特定压印流而言,对于该压印流的每一个叙事对象,该压印流所作用的叙事流是唯一且不可组合、不可再分的22

5 总结与展望

本文对叙事立体层次整合模型中的各个层次及组成部分做了粗浅的研讨与综述。笔者期望本文能理清相关方面的迷惑与混乱。

叙事立体层次整合模型作为一种新近提出的叙事架构模型,其优势已部分显现并已为部分学者所接受。但是该模型仍旧存在不足,包括对抽象叙事层、抽象叙事域存在性的实验证明,以及相关叙事机制运作原理的探查和研究等。本模型的构建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欠缺,包括关于子叙事域、叙事流可再分性的极限的讨论尚未明晰等等。

但是,笔者仍然希望该模型可为当前超形上学的研究提供建议和指导,并希望能有更好的修正模型、改进模型或替代模型被提出以使相关方面的研究日臻化境。

除非特别注明,本页内容采用以下授权方式: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3.0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