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现实扭曲者:有关低休谟含量个体的公开课(上)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

非常感谢各位舟车劳顿的来到Site-CN-23参加本次公开课。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Site-CN-23的一名研究员,你们可以叫我Aigson。

相信各位来到这里应该都是出于对本次公开课主题的兴趣。确实,现实扭曲者,大家都在基金会工作了许久,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而被现实扭曲者,这个概念想必各位是头一次接触到。
在开始讲述前,我想先问各位一个简单的问题:什么是现实扭曲者?

能扭曲现实的人。

哄笑声

呃……倒也没错。但你我都知道这不是标准答案,对吧?或者我再换个问法,现实扭曲者有什么共同特征?

休谟指数的异常。

很好,感谢这位漂亮女士的回答。众所周知,我们所处环境的基准现实休谟为100休1,已知的所有现实扭曲者,其周身的休谟指数一般会低于环境值,而体内的休谟指数,则一定会高于外部环境。一般来说,其高出环境休谟越多,个体操纵现实的能力就越强;而我们普通人,休谟的含量则与环境持平。这些是我们已知的事情。

……

到这里,各位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是不是感觉缺少了些什么?

没错,那有没有休谟含量低于环境值的个体存在,他们又是什么样子呢?

令人惊异的是,基金会以及其余几个GOI在很长时间内都忽视了这个自然而然会被提出的问题,究其原因,很可能是因为这部分个体并不属于世界上的异常。毕竟你也许听过我们的特遣队去回收一台能放星爆气流斩的机器人,或者GOC的特工又炸了谁家吸血鬼的城堡,但从来没听说哪个家伙惹出乱子是因为它的休谟含量低于常人。事实上,基金会开始这方面的研究,也是因为一个机缘巧合。Site-35的几个老学究有一天闲着无聊——毕竟喜马拉雅山上可没什么乐子寻——聚在一块侃大山的时候突然蹦出了这个主意——35号站点别的不多,最不缺的就是斯克兰顿稳定锚和现实扭曲者——接着便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好吧,废话有点多。我们现在就进入正题。

简要来说,目前对休谟含量低于环境这部分个体的研究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是符合逻辑推论的。试想,休谟含量高的现实扭曲者扭曲现实,休谟含量一般的普通人与现实和平共处,那休谟含量低的个体——

噢噢,我看到你们有人笑了出来,你没想错,虽然有点滑稽,但那个就是答案,今天公开课的题目都已经告诉你们了。

是的,他们会被现实扭曲!

好吧,听上去有点不可思议,先不说现实有没有自己的意志,光是想象一个人被现实像橡皮泥一样捏来捏去就很荒诞。但这确实就是我要说的,从某个角度来看,他们就是被现实捏的橡皮人。

在一开始,对被现实扭曲者,哦,那时应该还叫低休谟含量者,的调查中,研究人员统计出了一个非常不“严谨”的结论,即这部分人的人生轨迹多呈现出一种“跌宕起伏”的故事性发展。没错,血缘,地域,生活环境,都没有发现联系,唯一的共同点就是他们人生中各种令人瞠目结舌的事件:有一个曾从飞机上掉下来只受了轻伤,后来还中了60万彩票,有一个母亲早逝,长期被继母和两个姐姐欺负,最后与某富二代相恋并发生了一段高跟鞋寻人的故事——似曾相识哈?还有一位被原子弹炸过两次——这个你们不少人应该都听过。总的来说,就是很“幸运”,或者很“倒霉”,以及两者兼有。我们调查的80%以上的人,他们出本自传都能当小说卖。

很有趣是吧。更有趣的是,在其他一些理论的支持下,我们还找到了历史上的一些疑似人物。具体是什么理论我后面会讲,但大家不妨先猜猜有哪些历史人物可能是“低休谟含量者”。

SCP-503

首先,这个不算历史人物;其次,该项目我们没有权限接触,虽然一直很想拿来研究一下。但仅从能接触到的资料来看,确实很像一个活着的低休谟含量者。

那个“初从文,三年不中;后习武,校场发一矢,中鼓吏……”

嗯,流传甚广的人物小传,我记得主角名叫杨一笑。听上去倒是很符合之前提到的特征,跌宕起伏,很有戏剧性。如果它不是文学作品的杜撰的话。

光武帝!

Nice!我就知道肯定有人能想到,毕竟这家伙在历史上名气实在太大。我曾经听统合奇术中心有中国人开玩笑说那位皇帝是他们的祖师爷。玩笑归玩笑,还是要声明,不,他不是术士,或者GOC叫的蓝型。虽然天降陨石这种事情听起来挺像一个术士的手笔,而且中国历史上的这帮人也确实开创了一套独立于西方统合奇术理论,且威力不俗的术法体系,但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否决了光武帝是术士的可能性——现实扭曲者和奇术师/术士,基本没有可能在历史上留下过多记载,原因我后半堂课会详细讲解。所以那位皇帝并不是法师,但很可能,极有可能是一位低休谟含量个体。

还有吗?

██强

很不错。这个人物名气相对没有那么大,但从一位做无线电的工程师起步,横跨工程,科学,经济多领域还均取得了高成就,也是可能人选之一。

有个据称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人脉的,叫……想不起来了。

杨度

啊对,就是这个人。

没错,鉴于他对历史事件的参与广度和诸多重要人物的联系,他在研究早期就被列入可能人选了。
沿着这个思路考虑下去,潜在的候选者其实有很多,但我们无法去一一验证,毕竟你不可能对一个尸体都没有的人物来检测休谟指数,而只靠记载没有办法把他们跟单纯的运气奇葩区分开,不过,权当补充历史知识倒也不错。况且,我们还有另一个理论支持,能帮助我们更精确的锁定历史上的低休谟个体,并对现实里低休谟研究做出一些指导——超形上学。


在研究初始阶段,我们对低休谟人群在人生经历方面特异性的解释其实遇到了障碍,基金会已经发展出的休谟理论主要针对高休谟的现实扭曲者,我们能借鉴的不多;而已有数据又没法确定是低休谟造成了其经历特殊,还是经历特殊本身就是这部分人的异常,或是某种异常导致的结果,休谟指数低下只是附带效应之一。

转机出现在我们团队一位成员去本部交流后,他提到的超形上学部门的研究成果给了我们很大启发。鉴于休谟理论和超形上学近几年的结合已经愈加紧密,我相信你们中不少人已经对其有了初步了解。当然今天课上,我们没有时间,也不需要来一个系统入门,因为整节课所需的公理性论断只有一个:我们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会创造一个相应的叙事平面,或者说叙事宇宙,而我们的宇宙也可能是某个上层叙事体所创造出来的一个叙事平面——其余结论都可以从此推导出来。

那么,一个好的作品需要什么?情节,文笔!如果一个故事只是简单的记叙某人吃饭,睡觉,吃饭,睡觉,那它就不会受读者的欢迎。当一部作品无人问津,无人记得时,那基本就是它的叙事平面的消亡。你们有些人应该知道,基金会,尤其是前几年,经常需要去处理一些看上去强的吓人,结果一碰就碎的异常,比如八翼的大天使,内裤外穿的肌肉男,蓝色狸猫机器人等等,这种现象曾困扰基金会相当之久;从超形上学的角度来看,这些很可能就是上层叙事实体在本叙事层的一些失败之作。

而成功的故事,除了各要素的优秀外,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东西,不,是所有叙事类作品都要有的——人物!一部作品,它的世界观可能小至一个院子,也可能大到横跨星系,但必须有有限个出场人物,这些人物承担着构筑故事剧情的重要任务;当然,在人物中也有主次之分,比如本次公开课如果当成一个故事,我,Aigson,就是主角,因为我是主讲者,且名字出现在文中;而第二排在下面刷微博的那位同学,连个名字都没出现,比加密文档里打黑条的都差,所以可能连人物都算不上。

哄笑声

当然,我借这位同学说事也不全是调侃,因为我正要谈到下一个话题:什么样的人会被选择成为人物,甚至主角?为什么现在站在讲台上的是我,Aigson,而不是,呃,同学贵姓?噢,卢兄,或者,请问?哦,兰女士。

你可能会说,因为我在进行低休谟含量个体的研究,而你没有;因为课开在23号站点,而不是其他……这些都是合乎逻辑的理由,但上层叙述实体不会在乎这个,他选择主角名字的时候可不会去考察你我的知识水平,他八成连Site-CN-23的职能都不了解。名字,站点号,对他来说都只是叙事的工具,是承载情节的基石,只要能用就行,你打游戏的时候会在意NPC晚上回家是吃猪肉炖粉条还是法式鹅肝吗?一样的道理。

但是,具体到我们所在的叙事平面,角色的选择还是存在规律的。或许你可以这么理解,我们所在的宇宙为上层叙事实体提供了一个调用接口,实体在创造角色时会直接调用此接口生成一个对象,而对象在“内存”中占用的物理位置则由本叙事层规划。那么,这个被选择成为角色人物的“内存块”,它首先一定是容易被所在叙事层访问的;其次,由于上层叙事实体规划的情节都需要在该角色身上演绎,这个角色对应的个体必须容易操控。

讲到这里,也许有人已经联想起什么了。本节课的主题,低休谟个体,戏剧性的人生经历——是的,低休谟含量个体,最易成为被“选中”之人。他们的休谟水平使得“现实”更容易对他们下手,就像CPU总是会优先调用一级缓存的数据一样,在一级缓存没有命中时,才会调用我们这些普通人;至于现实扭曲者,他们就像又臭又硬的石头,是“现实”最不愿意理睬的一帮人,你可以理解为,他们的“阻力”太大,调用需要耗费过多资源,所以不仅不会调用,有时还会采取某些手段“清除”——这点我们下堂课详细讲解。


不知道各位听到这里是什么感受,也许很多人觉得这一切很荒谬,也不怎么相信,毕竟成为别人的棋子总不是件令人愉悦的事情。没有问题,虽然超形上 - 休谟统合理论是目前为止对已存现象解释最完善的一套理论,而超形上学本身也建立在几个真切存在的SCP项目的研究基础上,但它们毕竟还是假说,将来随时可能由新的假说推翻,本节课也只不过是在把该理论暂且当做正确的条件下,试图对一些现象做出解释。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我们自出生以来,又有多少能称得上是绝对自由呢?学习,工作,成家……有人生就有人,有人就有江湖,而我们又何尝不是在人与人的江湖中疲命奔波。即便不存在那莫须有的高位叙事实体来编写我们的命运,人的一生也未必能真正的由自己做主。或许成为了“角色”,过上一段波澜壮阔的人生,也是不错的结果。

唔,本堂课的时间差不多要到了。大家有什么问题吗?好的,您请问。

按这套理论的说法,如果上层创建的角色过多,普通人都不够用了,是不是就得使用现实扭曲者了?

嗯,理论上是这样,但现实情况基本不会发生。因为一个故事,当角色过多后,可读性就会下降,一开始我们就提过,一部作品被差评过多,或者无人阅读的时候,就是它叙事平面的消亡。鉴于我们目前还活的挺好,我们所在叙事平面的角色数量应该还在安全值以下,你长这么大也没见班里来过龙傲天吧。

另一方面,据超形上学部专家分析,创造我们叙事平面的叙述实体,应该与我们在文化,形态等方面相似甚至相同,甚至历史都有可能是直接照抄,这点可从本宇宙广泛存在超自然力量和人类以常态科技为主线发展的矛盾中推测出来——显然是受想象力制约,强在祂们自己的历史基础上进行尴尬演绎。所以他们的创作习惯应该也与我们一样,采用文字,戏剧,电影等手法,依然受角色数目的制约,毋需担心。

今天老师你是课堂的主角,是不是说明你的休谟指数比我们要低呢?

合理的推论,但答案是不一定。

我们的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各种活动,这里面只有少部分是上层叙事,大多数都由“非人物”产生,这就存在一个概率问题。很大的可能这就是一堂普普通通的课程,但也有极小的可能,这堂课出自某个上层叙事者的手笔,或许是闲着无聊,或许是怎么样,反正他编排了这么一堂课,然后让我当了有名字的主角,那可能就说明我的休谟指数要比各位低一些了。当然,就像我刚才说的,这并不重要,我也不太关心。不过对自己有兴趣的人,不妨以后找时间拿台康德计数器试一试,对测量结果以及可能引发的后果本人概不负责。

铃铃铃~

好的各位,下面是课间休息时间。15分钟后我们接着开始,下半堂课我将主要讲述低休谟含量个体在我国历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我国传统文化与这部分群体的相互作用。谢谢。


有关低休谟个体的公开课
上半堂 | 下半堂 »

除非特别注明,本页内容采用以下授权方式: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3.0 License